有声小说 >

百家有声小说

3/14页 本页 30 本 共 406 本书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 中华家训_百家讲坛 著/韩昇 播/韩昇

    中华家训_百家讲坛_国学有声读物。它是一个家族立身处世的行动指南,它是维持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传家宝,家训,中国人独有的治家规范。“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中国人生而有治家、理家、振兴家族的传统和愿望。在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家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基石。那么在历史上,家训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样重视家训?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有一些人不认识字,没有文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培养出杰出的孩子,这是因为有仁、义、礼、智、信这种大文化的浸***,这些不识字的中国人骨子里依然保持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品格。可是,在曾经的一个历史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的方式和操作者,并不被人看好,因为看不到文化的重要性,读书立说的文人甚至因此获罪,成为了他们横遭屠戮的原因。那是历史上怎样的一个朝代呢?我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有很多,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这些通常称为“家训”,这是先民留给后世的一大笔珍贵遗产。重教是我国的传统,大量家庭教育著作的出现和流传就证明了这一点。家训虽然是一个家族制定的内部规范,但其本质还是对子女的教育。他们用历史的或者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这些智慧,希望后世的子孙们少走弯路,少受磨难,传承家族的传统。那么作为家训的“训”,它是什么意思?它和教育的“教”都代表了什么?古代人是如何解码汉字的呢?

  •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_百家讲坛 著/姜鹏 播/姜鹏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_有声历史读物。复旦大学姜鹏副教授再次登上《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系列有声读物: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2部、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西汉与东汉之间。隔了一个短短的朝代。这就是历时十四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历史著作不大提这一朝代,人们认为这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是应当算作一个独立的朝代去研究。这不仅因为王莽正式称帝建年号,还因为他掌握了实际政权,颁布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法令。新朝的王莽,就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由书生通过干仕以和平方式而走上帝位的书生皇帝。然而这个新朝也成为了历史上很短命的一个王朝,甚至还没来得及传代就灭亡了,王莽也就成了新朝唯一的一位皇帝。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王莽的新朝何以会如此短命?姜鹏老师会从中给我们总结出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呢?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刘秀的成长历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在刘秀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国史通鉴之两晋南北朝篇_百家讲坛 著/方志远 播/方志远

    国史通鉴之两晋南北朝篇_百家讲坛。话说司马师(司马懿的长子)虽然是正统的风流人物,因为继承了司马懿的大业,也不能不为司马家自保,司马昭更不用说。与司马家相结合的人,大多为骄奢***逸之辈,而司马氏的子弟也日日如此,因而才智日下;而那时时势艰难,人心又险恶;于是晋初百端待理,总觉得能等到灭吴之后再做,如徙戎一般急切的事情尚且没有时间做,遑论其他。而杨、贾等八王之祸是因铲除异己而起的。晋室的倾颓非一朝一夕之力,实则自初成立以来就埋下隐患,渐渐深入,这一趋势难以中止。一个国家所依赖的是实干者,这不是一两个臣子而是整个士大夫这一群体,士大夫群体如今可视为中产阶级,士大夫一般是有谋、有为、有守,旧的******虽然覆灭了,建立一个新******也并非难事,然而当时的士大夫真的是这样么?中国在那时候,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尚未清晰。 两晋南北朝这是一个被古人和今世遗忘的时代。今日去读这段历史,有着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感觉。这是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也是一个民不聊生,战事纷纷、政权不断更迭的时代。然而中国终于不像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一直处于各国并存的形式下,最后认归一统。在这三百年多的历史,可以得到许多志士仁人为之努力的事迹。其间有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但更多的为后世的统治者治国安邦提供深刻的历史教训。两晋南北朝的许多政权,兴亡迅速,往往它们的开创者不失为一代人杰,而后续者暴横愚蠢,期间令人猛省。我一直是不赞成把两晋、五胡、南北朝分得太开的。其实从五胡乱华拉开乱世的序幕开始。之后的历史发展一直错综复杂,并且相对连贯,各家血缘、师生、上下属,各种关系千丝万连,时间跨度极长,人物羁绊极深,随便漏掉一个重要人物不讲,一次重要战争带过,后面的各种恩怨情仇、家国设定就很难理解了。一般人光记住鲜卑匈奴羯氐羌就犯难了,你还要提前后赵、前后西秦、前后西北南凉、前后南北西燕、冉魏、北魏、东西魏、北周北齐宋梁陈。这不是要了老命了么?!(顺便说一句就算同用一个国号,国君也不一定有关系,比如前后西北南凉就是由三个不同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前后赵也分别是由匈奴和羯建立的)国史通鉴系列有声读物:国史通鉴(第一部)、国史通鉴之春秋战国。

  • 考古探源_百家讲坛 著/刘庆柱 播/刘庆柱

    考古探源_百家讲坛_有声历史读物。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为历史的中断而没能延续至今,唯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如今,全球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人也经常提及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然而,追根溯源,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怎样从远古走到今天的呢?尽管历史的风雨冲刷掉了许多记忆,但埋藏于地下的文物古迹却保存着远古的信息。那么,从新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如何探寻到中华民族由来的踪迹呢?有学者评论说: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以中轴线来布局都城的建筑方式由来已久,那么,中轴线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它又蕴含着哪些深刻的文化理念呢?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传承到今天,可以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这些财富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墓葬,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可是我们在探寻古代墓葬的时候也会发现,历代帝王将相他们的墓葬规制竟然十分类似?那么这些或奢华或相对略显简朴的墓葬究竟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 大宋名相赵普_百家讲坛 著/马茂军 播/马茂军

    大宋名相赵普_百家讲坛_有声历史读物。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神奇之人,他大器晚成、谋略过人,短短十几年,就从一介草根转变成帝国的宰相,他就是赵普,一个一生写满了传奇和争议的人物。无论是疑云重重的“陈桥兵变”,还是争议不断的“杯酒释兵权”。这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永远刻上了他的名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因为他,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大宋王朝在华夏大地上腾空而起,因为他,一个盛载着富庶与繁华的东方巨龙在世界的版图中璀璨夺目。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建立了宏伟大业的开国谋臣,却一生充满争议:“陈桥兵变”到底与赵普有着怎样的关系?这场兵不血刃而成功夺权的历史事件,真是他一手策划的吗?还有人指责赵普,正是因为他出了“杯酒释兵权”的馊主意,大宋朝才从此背负上了软弱屈辱的骂名。与此同时,赵普与宋太祖、宋太宗哥俩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不断发酵的永恒话题。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普,究竟是一个富有心机的奸邪小人?还是一个居功至伟的旷世能臣呢?华南师范大学马茂军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宋名相赵普》第一集《他是一个憋屈哥》。赵普凭借他出色的危机公关能力,和政治洞察力,设下计中计,不仅帮赵匡胤化解了“要官风波”,还为他塑造了一个儒将的形象。让皇帝对这位“爱读书”的将领,青眼有加。赵普也因此,被提拔为八品节度掌书记。自此成为了赵匡胤幕府的幕主,赵家班的“智商担当”。走出了通往他大宋宰相之路的关键一步。作为一个拥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家,与那些在军事行动上,出谋划策的谋士不同,赵普打的是场“舆论战”,算的是笔“政治账”。他为赵匡胤筹谋的目标,绝不仅是几个官职、几座城池,而是那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在经过赵普的精心包装之后,赵匡胤开始改变作风,韬光养晦低调行事。向上积极塑造一个清廉的形象,向下施以恩惠收服人心,招文臣,揽武将,为自己挣得很高的威望。赵普后来更是巧用“点检作天子”的流言,让在病中的周世宗犯了疑心病,解除了自己姐夫张永德,和表兄李重进的兵权。以致周世宗在临终托孤之际,陷入了无人可选的境地。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起用赵匡胤。一位小小的八品节度掌书记,步步为赢,精心布局,一出反间计,竟成功打破了,后周政坛的稳固格局。那么赵普究竟用了,什么样的计谋呢?他又是怎样,为赵匡胤日后的“黄袍加身”,做秘密准备的呢?

  • 开元盛世_下部_百家讲坛 著/于赓哲 播/于赓哲

    开元盛世_下部_百家讲坛,接上部开元盛世_上部。唐玄宗经过近三十年的励精图治,大唐王朝出现了空前繁荣,从公元742年开始,唐玄宗把使用了29年的开元年号改为天宝。在唐玄宗统治期间,改元天宝是一个分水岭的事件,它意味着唐玄宗从前期的励精图治,开始转变为志得意满下的骄奢***逸。但唐玄宗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年轻的时候,他要继承一个稳定的江山,于是就有诛杀韦后、斗法太平公主的惊心动魄之举。掌权之后,他要一个繁华的治世,于是就有猎场之上问策姚崇,君臣对话之际,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和框架。这一时期的唐朝不仅国泰民安,疆域也不断扩大。事业有了,他要知心的美人,于是就有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江山、美人、文治、武功,样样都是唐玄宗可以夸耀的资本。那么曾经意气风发、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在天宝时期都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大唐盛世繁华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危机呢?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开元盛世》下部第一集《天宝时代》。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巨大变迁,他见证了唐玄宗从开元前期的励精图治到天宝年间沉湎于享乐的转变。而此时也正是唐朝从全盛时代转向危机重重的开始。杜甫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从小听说伯父的壮烈行为,也亲身经历了姑母大义救侄的无私之举,可以说杜门家风中就有勇于牺牲和敢于担当的精神,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少年时期的杜甫。而杜甫成长的时代,正是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大唐王朝的昂扬进取伴随着杜甫的成长。他在青年时代出门游历,在长安,杜甫住了大约十年时间,此时的长安正是歌舞升平、富丽堂皇的时候,而杜甫诗名不显著,仕进之路也不顺利,只是这个繁华都市里的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而已。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但同时他也感受到在唐朝繁华的盛世之下,酝酿的种种危机,那么杜甫是通过什么事情,感受到这种危机的呢?

  • 黄河上的古都_百家讲坛 著/程遂营 播/程遂营

    百家讲坛之黄河上的古都_有声历史读物。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奔腾咆哮而下,它流经九个省、自治区,最后进入大海。蜿蜒奔腾的九曲连环,勾勒出千万里中华大地的生生血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绚烂之花。古往今来,黄河这条母亲河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和城市,这些城市中有一部分幸运地成为了古代王朝的都城。这一座座黄河岸边的古都,见证了王朝的兴衰,传承着文明的薪火。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程遂营教授带领我们,从黄河下游开始,由东向西,溯流而上,依次走近黄河岸边的古都,探寻古都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淄博位于黄河下游的南岸,山东省的东北部,因为淄博临近淄水,所以在古代淄博又叫临淄。临淄这座城市,曾长期作为春秋战国时齐国都城,史学家司马迁曾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临淄亦海岱间一都会也。”意思是:齐国有山海,在黄河的滋养下,形成了千里沃土,百姓种桑织麻,生产精美的丝绸、布帛。又享受着海洋带给他们的渔盐之利。在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下,临淄就成为大海和泰山之间的一座大都会。临淄在作为齐国都城期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优美的传奇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就是田忌赛马。敬请关注《黄河上的古都》第一集《田忌赛马话淄博》。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省的南部有一个诸侯国——鲁国。鲁国以今天的山东曲阜为都城,存在了八百多年的时间。历史上,鲁国既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也不是战国七雄之一,没有出什么名君,名臣,但鲁国却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如今孔子与曲阜,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提起曲阜,人们就会联想到孔夫子,一说到孔子,就知道他来自于曲阜,那里有孔府、孔庙和孔林。有着悠久礼乐文明传统的鲁国,滋养了勤学好问,为人谦虚的孔子,从各方面学习之后,孔子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不久声名远播,威信高树,在国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孔子在五十一岁时,登上了鲁国的政坛,取得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为官政绩;后来孔子升任为司寇——抓捕盗贼,判断刑狱的国家级官员;在夹谷会盟中,作为相礼官的孔子,凭借着凛然大义,赢得了对手的尊敬。河南大学程遂营教授带领我们一起,走近曲阜的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敬请关注系列节目《黄河上的古都》第二集《圣人凡事话曲阜》。

  • 地下长安_百家讲坛 著/刘庆柱 播/刘庆柱

    地下长安_百家讲坛_有声历史读物。汉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汉唐时代的首都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大都会。本书作者刘庆柱为当代著名的考古学家,长期致力于长安城的考古研究工作。本书就是利用已经取得的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对长安城尤其是汉唐时代的长安城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名城。西安古称长安,它不仅是“中国六大古都”之首,也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都城之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最鼎盛的王朝周、秦、汉、唐的都城均在长安。如今,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城,因为久远的历史变为了残垣断壁的遗址,曾经的盛世也残存在记述不丰的古代典籍当中。唯独只有那些深藏于地下帝王陵墓,能够依稀折射出古都长安昔日的辉煌。“陵墓若都邑”,如果说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那么帝王陵墓则是帝王都城的缩影。因此长安也成为饮誉世界的“地下博物馆”。这里有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的帝王陵墓,如西周王陵群、秦王陵群、西汉十一陵、唐十八陵等等。在这些帝王陵墓群中,包括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最主要的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此外还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女皇武则天的乾陵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陵墓。毫不夸张地说,“地下长安”埋葬着中国古代最为完整、最为壮观的“物质文化历史”。《百家讲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引领我们一起从帝王陵墓的考古发现,去探寻古都长安曾经的盛世辉煌!系列节目《地下长安》第一集《千古第一陵》。

  • 杨雨话中秋_百家讲坛 著/杨雨 播/杨雨

    杨雨话中秋_百家讲坛。一千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苏东坡面对着浩瀚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思绪万千、哀婉惆怅地写下了感天动地的旷世佳作—《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通过描写明月来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一经传唱,便成为永恒的经典,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苏东坡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如梦如幻的经典作品,这饱含了他深厚情感的动人文字,又是写给谁的呢?人世间,有一种情它与生俱来,并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始终伴随左右,从不离开,这就是弥足珍贵的手足之情。人生的仕途终于开启了,这一路上,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既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有遭遇磨难的沉重打击。“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兄弟俩又何曾想到,在怀远驿苦心攻读、“对床夜雨”时许下的承诺,竟然成为了日后支撑他们克服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那么兄弟俩的未来人生路,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剧变?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诗词来传递深厚的兄弟情谊呢?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杨雨话中秋》第一集《千里共婵娟》。有一年中秋节,白居易伫立在月光下,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挥毫落笔,写下千古名句:“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而诗中令他牵挂担忧的那个“故人”,便是被贬千里之外的元稹。作为同时代的诗坛大家,白居易因为写下了《长恨歌》等旷世之作,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如日中天,而元稹也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经典诗句,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的杰出地位。俗话说“文人相轻”,为什么这一对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彼此之间会产生如此深厚的情谊?在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感人肺腑的故事呢?人到中年的元稹和白居易,遭遇仕途的坎坷与磨难,不幸的命运把这两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折磨得心力交瘁,处在人生低谷中的两位老友,在慨叹命运冷酷无情的同时,都庆幸着还有另外一个人,能够与自己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杨雨话中秋》第二集《二千里外故人心》。

  • 贾英华_溥仪_第2部_百家讲坛 著/贾英华 播/贾英华

    贾英华_溥仪_第2部_百家讲坛_有声人物传记,上接。溥仪逊位以后,念念不忘复辟,他并不甘心按清室优待条件作关门小皇帝,时刻梦想重登皇位。实际上,溥仪逊位后仍在逊清宫廷采用宣统纪年,设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一套司法机构。可是溥仪没有想到,民国三年十一月,民国参议院提出,要对逊清朝廷予以辖制,袁世凯派员向溥仪提出善后措施,一是要采用民国纪年。二是皇室不能对外发布告示。三是宫内等太监违法犯罪,须交由民国******司法处理,裁撤内务府、慎刑司等等。溥仪不满,迟迟不办,内心依然做着皇帝梦。很快,溥仪竟然真的梦想成真了,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以“调停”为名,率3000“辫子兵”进北京。拥戴12岁的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可是仅仅十二天后,复辟就破产了。溥仪再发逊位诏书,张勋复辟成了一场闹剧,我们的讲述就从溥仪人生的第二次登基开始,那么“张勋复辟”这个在后人眼中的荒唐事件对溥仪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其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闻吗? 一场轰轰烈烈的“张勋复辟”闹剧最终以失败告终,很多年以后溥仪才发现,原来他和张勋都被骗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今天重看“张勋复辟”会觉得整件事情就是场闹剧,溥仪和张勋毫无疑问就是这场闹剧的主角,而且就连张勋的夫人都看出了其中的问题,预见到了他们的失败,溥仪难道看不出来吗?溥仪的复辟梦破碎了,他会怎么对待张勋呢?事实上溥仪对张勋的态度也是耐人寻味的,溥仪不但没有怪罪张勋,甚至在他死后给了他无以复加的礼遇,那么溥仪怎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尽管“张勋复辟”这出闹剧仅仅上演了十二天就宣告破产了,可是溥仪对于能够重新登上皇位还是充满了期待和感激的,在溥仪眼里,张勋还是一位有担当的、失败的英雄。可是几十年之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溥仪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的时候,他以一位文史专员的身份审读了不少关于张勋复辟的文史资料的稿件,这才发觉张勋原来是被骗了。而且被骗的不止是张勋还有溥仪自己。

  • 百家讲坛之水浒智慧2_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著/赵玉平 播/赵玉平

    百家讲坛之水浒智慧2_英雄是怎样炼成的_经管案例有声读物,由赵玉平主讲,上接水浒智慧-梁山头领那些事。有一类朋友特别爱冲动,遇事稍微有点儿不合心意,就着急上火发脾气,与这样的朋友交往,如果不能好好把握说话做事的分寸,很容易伤了彼此的感情。在《水浒传》中,神机军师朱武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朱武很清楚自己的力量还很弱小,要想在江湖中要谋求发展,必须有强援加入,而史进就是最好的帮手。史进是个粗人,没有多少心眼,遇事喜欢着急发脾气。面对这样的朋友,朱武是想尽办法拉他入伙。本期节目就带您走进史进和朱武的水浒人生!一些个性张扬的人,做人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非常任性。《水浒传》中的鲁达就是一个非常任性的人,一旦有看不顺眼的人,他就会吹胡子瞪眼睛,令周围的人非常难受。我们身边也有情绪不稳定的人,就像鲁达一样,一旦遇事不合自己的心意,立即吹胡子瞪眼睛发脾气,这种任性的行为,轻则失去朋友,重则被他人记恨在心,失去了人缘失去了人心,危害不小。那么这种爱发脾气的性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性格的人在职场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在梁山英雄中,类似鲁达这样遇事爱发脾气的人还有不少,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黑旋风李逵了。在我们周围也常有这样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性子急没耐心,说话办事喜欢跟人较劲,自己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情绪左右着,这种人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招来麻烦和痛苦。鲁达就是这种人的典型,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明显性格缺陷的鲁达,在作者施耐庵眼里,却是一个奇才一个宝贝,那么鲁达的任性究竟给周围人带来了怎样的麻烦?他又是如何克服缺点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的呢?百家讲坛|水浒智慧|英雄

  • 诗歌三曹_百家讲坛 著/王翔 播/王翔

    诗歌三曹。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究其原因,“建安风骨”可谓是第一功臣,那么何谓“建安风骨”呢?即汉末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至此,毋庸置疑,支撑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甚至走向巅峰的当数三曹无疑。然而,虽然他们三人都为魏晋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者的风格以及反应问题的侧重点都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方式这一视角来具体分析三曹诗歌的异同。无论是身处汉朝的权族还是作为魏朝的皇族领袖,三曹都身陷政治漩涡,在凶险无比的政治生涯中体验人间的冷与暖,所以他们都有一颗拯救大众之仁心。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不但在政治上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魄”,在诗歌创作上也是汉魏诗坛的独秀。《蒿里行》的创作背景即是董卓专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句描写了讨董各路军队的列阵观望、畏葸不前、不愿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消极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焦急心情和对消极抗战者的恼恨。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凄惨之状也无不痛快淋漓的揭露了军阀频造战乱使得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丑恶行径。《苦寒行》则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曲折艰险的征途、食宿无衣的窘境以及身处艰难军旅生活的军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突出征途之艰,“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则是表达出士兵的思乡心切,“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了军人生存条件之差。纵观曹操这一题材的各个时期的乐府诗歌,可以发现其中的微妙关系,堪称“诗史”,前人称之为“汉末实录”。曹丕的《令诗》中“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下民哀哀糜恃,吾将以时整理”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却没有那样浓烈的抗战意向。而被亲兄逼作“七步诗”的曹植在政治上的造诣甚至不及曹丕,更何谈与其父相提并论,但是所作的政治诗却多于其兄。他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通过“游侠儿”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从军一展宏图的志向。与其兄一样,曹植所写的篇数不多的政治诗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宏伟气魄都不似其父那般具体,那般真挚激烈。

  • 走近林则徐_百家讲坛 著/马骏杰 播/马骏杰

    走近林则徐_百家讲坛。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福州)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在中国近现代史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又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原因见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 大明疑案_下部_百家讲坛 著/傅小凡 播/傅小凡

    大明疑案_下部_百家讲坛_有声历史读物,上接大明疑案第1部。本系列节目以发生在明朝那些事儿二百多年的历史疑案为线索,试图勾勒出明王朝兴衰的轨迹。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公案。有中国历代疑案,也有定案,有冤案,也有铁案。不可能面面具到,不分巨细统统罗列。必须有所取舍。此讲入选的标准,就是对明朝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很多启迪的公案。其实,所谓公案很可能就一场重大的政治变故和历史变革的契机,比如,胡惟庸一案直接导致整个明、清都不再设置宰相。建文迷踪疑案,直接导致明王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英宗被俘一案,可谓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捩点。这样一来,就使得表面上没有任何关系的各个历史疑案,就有了内在的联系。大明江山社稷的兴亡线索,就将彼此独立的各大疑案贯穿在一起。各自虽然独立,彼此却相联。正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更重要的是,联系各个疑案的内在线索,绝不仅仅是一条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而是体现着现代学者的历史哲学的思考:中国历史发展具有的独特的历史规律,也许是一个循环不已的怪圈。如何冲破这样的怪圈,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真正走出历史的阴影,发现我们民族精神中的劣根性与现代性,应该是现代学者的使命。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英年早逝,因为膝下无子,大明王朝的皇权继承面临危机,在这紧急关头,以杨廷和为首的文臣们,决心拥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大明朝新的皇帝。15岁的小皇帝朱厚熜与大臣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朝堂内外风声鹤唳,剑拔***张。当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威胁时,少年皇帝朱厚熜出手了。他一怒之下,打死了十多位大臣,受到责罚的朝廷官员达到了数百人之多,最终酿成了大明朝一场巨大的中国血案。

  • 评说资治通鉴_第一部_百家讲坛 著/丁万明 播/丁万明

    评说资治通鉴_第一部_百家讲坛。丁万明刚刚工作时,弟弟正值上大学,父亲给弟弟交学费已经非常吃力,丁万明就省吃俭用,从每月几百元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承担起了弟弟的生活费。丁万明说:‚父母是尽一切能力、想一切办法创造条件供我们兄妹三人上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不容易,每花一分钱都要对得起父母。‛ 丁万明大学毕业后到河北省委党校任职,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国学,现在是省委党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河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晋察冀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长期在中央党校及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学府开设专题讲座,多次荣获河北省党校系统精品课,是河北省委党校首届青年教学标兵。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张家口人。丁万明常这么说。的确,张家口人身上共有的那种实诚、朴实、淡泊、坚韧、勤奋的精神特质在他的身上都有体现。还在上师范的时候,丁万明就有一个座右铭:‚守本求真。‛他说,‚守本‛就是恪守本分;‚求真‛就是追求真理。正是本着这种追求,经过二十多年寒窗苦读,丁万明成为省委党校的一名教师。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淡泊积淀,他本着一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平常心,潜心读书、静心研究。从他言谈话语中,可以感觉丁万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以及乐享为人师者的职业快乐。 丁万明从2015年7月开始录制《评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本书太大,包含的内容太多,要把这样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用通俗易懂的电视节目讲坛表现出来,具有很高的挑战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把复杂的内容讲简单,但是简单不等于没内涵,简单不等于没深度。如何将普及、深入和提升的关系处理好,讲好故事,讲出哲理,讲出魅力,让受众获益,鉴于往事,有资治道,警示后人,是讲好《评说<资治通鉴>》的关键。 

  • 镇馆之宝_百家讲坛 著/黄凤春 播/黄凤春

    镇馆之宝_百家讲坛_有声百科知识。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存放着一个庞然大物,它长3米2,宽2米1,高2米19,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主棺外棺。这样一个巨大的棺椁,不仅庞大,而且制作非常精良。它是由铜和木混制而成,两千多年的历史封存,丝毫没有改变它坚硬的质地,上面的纹饰图案依然清晰、生动,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某种信息。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的外棺。那么这个巨大的棺椁是如何被后人发现的?曾侯乙墓的发掘有哪些令人难忘的往事呢?1978年,对于中国考古界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在湖北的随州发掘了曾侯乙的大墓。根据考古专家对曾侯乙墓的考证,他们认为,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的一座墓葬,曾侯乙,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他的名字。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曾国不见于史籍记载。在文献记载中,只有随国,没有曾国。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铭文上,却只有曾国,没有随国,这是为什么呢?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曾侯乙墓又出土在随国的地盘上,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姬姓古国,其中心区域就位于今天湖北省的随州市。据史料记载,随国是汉东第一大国,与楚国发生多次战争,后成为楚国附庸国,最终被楚所灭。基于这一点,有学者认为,曾侯乙墓很可能就是随国的墓葬,曾国就是随国。那么曾国和随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曾国和楚国又有什么关联?曾侯乙墓为什么会出土在随国的境内呢?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大墓的发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后更让人关注的是,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的乐器,它不但体格庞大,而且保存完好,出土时依然保持它气势恢宏的架势,它就是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大型的打击乐器,它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我国是最早制造和使用乐钟的国家。它用青铜铸造,由大小不同的扁圆形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而成。根据音乐学家的测试,曾侯乙这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它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那么面对庞大的乐器,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多的鈡,如何拆卸和组装呢?音乐学家们是如何知道这套钟乐音体系和其他信息的呢?除了湖北外,在我国的其他地方,也出土有编钟,但其数量和规模都不及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这套编钟是如何演奏的?古人如何为它定音?它是如何铸造的?

  • 孙子兵法_第3部_百家讲坛 著/马骏 播/马骏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兵法圣典,本辑为第3部,前两部在线收听地址为:孙子兵法_第2部、马骏说孙子兵法。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曾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思想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这部只有六千多字的经典著作,以言简意赅的论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充满哲学色彩的智慧,赢得后世的推崇,并且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场主动权的争夺有着极为精彩的论述。孙子认为,对于战场主动权的争夺一定要审时度势,凡事都要有个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于战场指挥者有着极高的战略和战术要求。孙子的这种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在上个世纪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公然与人类为敌的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闪电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之后,开始野心勃勃地准备“吃掉”苏联,然而,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不仅没有如愿踏上莫斯科的街头,反而在苏德战争中栽了大跟头,并由此埋下了其最终彻底覆灭的伏笔。那么,处心积虑要拿下苏联的希特勒,为何却惨遭失败的命运?他对度的把握,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呢?从今天开始,国防大学马骏教授走进《百家讲坛》,和您一起品读《孙子兵法》,今天播出第三部第一集,敬请关注。

  • 杨雨_端午时节话屈原_百家讲坛2016版 著/杨雨 播/杨雨

    端午节又快到了,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楚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九歌》等。屈原******的时候,是怀石******的,这表明屈原******的决心是坚定无比的,他担心自己中间犹豫,所以他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一点“后路”,这一点让人格外感伤。关于屈原的自杀,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两个词来描述,一是“自投”:“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二是“自沉”:“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读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就被语言大师司马迁打动了,司马迁的语言如此精准与多彩,司马迁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此高超与美妙。他没有下结论是“投”还是“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让读者自己去选择,让读者自己去下结论,折射了司马迁对读者的关怀与尊重,折射了司马迁对读者聪明智慧的充分肯定,颇具现代意识。显然“投”和“沉”是两个不同的动作,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投”是:跳进去(《现代汉语词典》第1313页,商务印书馆,2014),“沉”是:(在水里)往下落(跟“浮”相对)(《现代汉语词典》第159页,商务印书馆,2014)。我们认为屈原“自沉”的可能性更大,“自沉”对于屈原来说,更具悲剧意义。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屈原非常爱他的国家,即使是最后的时刻,他也要多看几眼他的国家,然后再慢慢地离开;二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根据文人的性格与特点分析,他死的时刻,更大的可能会独特而与众不同,更大的可能他会吟唱他的“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等佳句,一步一步走向江中,直至淹没;三是因为司马迁的“暗示”,从文章本身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写于司马迁考察汨罗江之前。司马迁汨罗江考察结束后,他写的则是“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经验告诉我们:就作者本人而言,一个人后面的结论,常常可以纠正自已前面的结论;而前面的结论,是不可能纠正自己后面的结论的,也就是说后面的结论往往更具“权威性”。四是假如屈原是“自投”,即跳进汨罗江的,原则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屈原******所处的江岸是个“断岸”,其二“断岸”下面的水,要有足够的深度,否则屈原无法完成“自投”这一动作。从司马迁的文章逻辑推理来看,司马迁在汨罗江边,应该没有寻找到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江岸,所以司马迁考察汨罗江后,用的词是“自沉”。

  • 王立群_文景之治_百家讲坛 著/王立群 播/王立群

    王立群_文景之治,是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所谓的文景之治是指汉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段盛世。文是汉文帝,景是汉景帝,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一起治理的繁荣景象。汉文帝时期一开始,社会比较萧条,文帝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制定了一整套改革计划,并且从自身做起,生活简朴,宫中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不但如此,他还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因此,在文景之治中汉文帝执政期间,国家的开支有所削减,官员不敢奢侈无度,很大一方面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所谓的休养生息政策。同时,汉文帝还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汉文帝去世以后,文景之治进入景帝时期,汉景帝即位,他即位后办的首件大事就是平定七国之乱,之后便开始细心地打理朝纲。汉景帝继承了汉文帝的优点,生活朴素,勤政爱民,并且在他执政期间,采取和亲政策,避免战争的发生,与匈奴的关系也一直较为和善。可以说,汉景帝除了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其他时间再也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其实在文景之治期间,窦太后也低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她比较推崇道家,所以为文景之治时期黄老之学,减少税法、减少刑罚、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提供了条件,她还主张,对周边国家轻易不要出兵,要以和为贵,减少国力的消耗。可以说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天下太平,更为以后汉武帝即位,继而将大汉盛世推向繁荣的巅峰坚定了有力的基础。

  •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_百家讲坛 著/翟双庆 播/翟双庆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_百家讲坛。《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医家之本。那么,《黄帝内经》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它会给我们的健康人生能带来怎样的帮助呢?两千年前出现的这部神奇的医书,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养生智慧?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作客《百家讲坛》,带您进入神奇的中医养生世界,为您精彩解读《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先民医者长期研究、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开始面对疾病的侵害,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的其他讲座可以收听: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 诗歌爱情_百家讲坛 著/杨雨 播/杨雨

    诗歌爱情_百家讲坛。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爱情诗词,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从李白、李煜到苏轼;从卓文君、李清照到柳如是,当生命的夏花绚烂绽放,美好的爱情便已悄然来临。于是,一篇篇感天动地的爱情诗作从笔端流出:无论是“两情若是久长时”的情意绵绵,还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哀婉惆怅,这些饱蘸了旷世之才,深厚情感的泣血文字,一经面世便凝固成经典,为世间留下一段段关于爱的永恒记忆。那么,诗人们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下了这些如梦如幻般的******佳作?历经沧桑岁月,他们又见证了怎样的爱情******呢?我们故事的开篇,先要从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说起,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些心中装满了江山社稷的君王似乎与缠绵悱恻的儿女***情压根儿无缘,但却有这样一位皇帝,当心爱的女子悄然逝去,他久久难以释怀;每每睹物思人,痛彻心扉,他就是汉武帝刘彻。那么,刘彻真的是一位情意缠绵的多情男子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让他如此地魂牵梦萦永世难忘呢?《百家讲坛》邀请中南大学杨雨教授与大家吟咏诗歌,体悟爱情。敬请关注《诗歌爱情》第一集。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发生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生在巨富之家的大家闺秀卓文君爱上了穷小子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拥有绝世才华,而卓文君无论家世、长相,还是才学,都是百里挑一,这也恰恰符合中国古代“郎才女貌”的择偶标准。既然如此,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的婚姻,应该也算是门当户对,进展理应比较顺利才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比想象要残酷得多。作为富贵之家的千金小姐,为了爱情,卓文君竟然选择了私奔。这种举动在当时无疑是极其疯狂的。冒着身败名裂的巨大危险,冒着跟大富之家决裂的莫大勇气,卓文君毅然选择跟心上人苦苦相守,冲破世俗的重重阻挠,远走他乡。在历经了生活的重重磨难与坎坷之后,他们的婚姻生活,总该迎来转机了吧?就在这个时候,丈夫的一句话让卓文君的心顿时揪了起来,他们的爱情又将面临一次严峻考验。那么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曲折坎坷的爱情故事呢?《百家讲坛》邀请中南大学杨雨教授与大家吟咏诗歌,体悟爱情。敬请关注《诗歌爱情》第二集。

  • 百家讲坛_中国故事·富强篇 著/王立群 播/王立群

    百家讲坛_中国故事·富强篇。《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中国故事·富强篇》第五集《不教胡马渡阴山》。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从十六岁登基之时起,就开始了实现强国梦的战略布局,策划实施了与强大宿敌匈奴帝国的大规模抗争。他派“伟丈夫”张骞凿空西域历尽千难万险,他命“绝代双骄”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气势如虹,经过持续四十多年的战争,最终消灭了大汉帝国的最大威胁,使得西汉王朝繁荣富强。而在抗击匈奴的英雄谱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不能不说,他就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汉文景帝到武帝,李广是武帝朝著名边将之一,之前讲过的“双星”——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他们始终是在武帝一朝之内抗击匈奴。而李广是一个横跨了文、景、武三朝的抗匈名将宿将。然而这位一生与匈奴作战,威震边陲的飞将军李广,但最终却悲愤******。那么,李广的传奇一生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他为什么能够得到文帝景帝两任皇帝的连续称赞?而李广又为西汉王朝的富强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_第3部 著/钱文忠 播/钱文忠

    一部《百家姓》,一个个家族传承的历史,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掉的家族情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中国人刨根问底的追问,《百家姓》给出了历史的回答。春节期间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前两部是:钱文忠解读百家姓_第1部、钱文忠-百家姓(第二部)。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简单的数字排列承载了中国人世世代代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一部《百家姓》,一个个家族传承的历史,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家族情怀。《百家姓》对很多国人的来历给出了历史性的回答。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一部《百家姓》,一个个家族传承的历史,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掉的家族情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中国人刨根问底的追问,《百家姓》给出了历史的回答。2015年春节期间,《百家讲坛》推出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敬请关注。赵钱孙李,周武郑王,简单的汉字排列,承载了中国人世世代代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百家姓》——家族传承的历史,国人永远铭记的家族情怀。《百家讲坛》2月12日开始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今天为您解读第一集《刁钟》。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_第4部_百家讲坛 著/钱文忠 播/钱文忠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_第4部_百家讲坛。2016年春节,《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四部就要和大家见面了,这是《百家讲坛》连续四年推出的一档春节特别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的前三部播出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引发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认祖归宗情结,一些观众纷纷发来电子邮件,询问有关姓氏的各种问题。2016年,《百家讲坛》将继续在春节期间和您聊一聊姓氏的故事。与前三部不同的是:第四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百家讲坛》把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征集来的观众对姓氏的问题,都集中起来,与钱文忠老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春节期间,敬请关注《百家讲坛》,关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里面的故事。於姓於姓是中国姓氏之一,较罕见。在《百家姓》中排第203位。“於”字在中国大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曾被视作“于”的异体字废除,但后来发现有人以之为姓,于1988年回复为规范字。於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臣子於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脚行路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河南内乡),称为於则。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於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於官,亦称囿人、圉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是一种专职负责掌管在******之内饲养畜禽的官吏,以供王族食用或祭祀之用。第三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陈仲子,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物中以廉洁闻名的学士陈仲,对人欲横流的浊世深恶痛绝,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整顿世风,纯洁社会。陈仲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陵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於氏,世代相传至今。

  • 开元盛世_上部_百家讲坛 著/于赓哲 播/于赓哲

    开元盛世_上部_百家讲坛,由于赓哲主讲。在唐朝历史上,要说最难以评价的人,恐怕要数唐玄宗李隆基了,在他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力图改革弊政,大唐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焕发出了无限生机,一度达到了历史的鼎盛。而在他的统治后期,问题却层出不穷,他消极怠政,朝政弊端迭出,他在选才用人才上,更是犯下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错误,并最终导致了大唐贵妃的爆发,大唐王朝危在旦夕。玄宗缔造开元盛世,人才是关键,但说到唐玄宗早期的用人策略,我们就不能回避其中的一个人,他就是大诗人李白,在世人眼里,李白才华横溢,是世间少有的大才子,然而唐玄宗在对李白的使用上,却始终采取了压制的态度,并最终导致李白遗憾地离开长安城,一生郁郁而不得志。那么唐玄宗在对李白的使用上,究竟对不对?而同样是唐玄宗用人,最大的失误莫过于对安禄山的使用,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经历了至建立以来的最大的一场危机。安禄山原本是一个犯了错的边将,是一个不通文墨,异常粗鄙的小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唐玄宗对他青睐有加?在唐玄宗的统治后期,究竟还存在哪些弊端和危机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唐玄宗的巨大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他的功过是非呢?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开元盛世》上部第十七集。

  • 宋徽宗之谜_百家讲坛 著/丁牧 播/丁牧

    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他当皇帝的第26年,金军大举南下,攻破汴京城,北宋灭亡。而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被掳到北国,沦为阶下囚,开始了长达9年的囚徒生活,受尽凌辱,最终惨死他乡。他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宋徽宗在文学、绘画、书法上造诣极深。他画技精湛,重视写生,擅长花鸟,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宋徽宗******的绘画作品,在2009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曾被拍出天价。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至今无人超越。人道徽宗误国,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成就上的那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人赞徽宗才华横溢,但是无论多么高的艺术成就,也无法弥补北宋王朝的亡国之痛。作为皇帝的赵佶,他是极其失败的。但是作为艺术家的赵佶,他却是极其成功的。宋徽宗赵佶的人生是错位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错位,使得宋徽宗的一生变得跌宕起伏、充满矛盾争议、谜团重重。比如宋徽宗实施的新政为什么会短命?宋徽宗为什么要联金灭辽?《水浒传》中描述的梁山好汉被宋徽宗招安的事是真实的吗?盛极一时的北宋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北宋的灭亡能完全归罪于宋徽宗吗?从艺术青年到一国之君再到阶下囚,宋徽宗赵佶的错位人生是如何开始的?昔日酷爱艺术的文艺青年是怎么意外地成为一国之君的呢?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丁牧,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宋徽宗!敬请收看《宋徽宗之谜》第一集。宋徽宗在向太后的极力帮助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但是宋徽宗的皇位坐得并不安稳,宫内宫外,暗流涌动,威胁皇位的因素依然存在。就在宋徽宗刚刚登基不久之后,宫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的意外事件,而且每一起事件都让宋徽宗感到棘手,都充满挑战和考验。一旦处理不当,都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甚至性命,那么宋徽宗为了巩固住自己的皇位,他是怎么化解这些政治危机的呢?

  • 风云唐太宗_第2部_百家讲坛 著/韩昇 播/韩昇

    风云唐太宗_下部_百家讲坛。公元627年,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走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在后世有着广泛美誉度的唐太宗贞观天子李世民。唐太宗的美誉度从何而来?为什么被人们广泛赞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位期间所创造的美好局面。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里,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在隋末唐初,整个社会在隋炀帝的高压政策下,民不聊生,各路英雄豪杰揭竿而起,李密、翟让的瓦岗寨起义军,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等等各自占山为王。但是在这众多的反隋队伍中,一向不起眼的李渊却最终摘取了胜利的果实。历史给了风云唐太宗巨大的反思,唐朝为什么会在众多的反隋队伍中得以建立?历史给出了什么样的经验?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风云唐太宗》(下部)之《唐朝的胜利》第一集。隋唐以前,中国历史经过了政权频繁更替的南北朝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多个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同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面貌。对于每一个新建立的王朝而言,面对多元文化交融的局面,采取什么样的国家政策便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了。唐朝建立之后,面对中外乐器混杂、中外音乐并存的现状,国家有必要制定一个乐律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要确定音阶音律,才不会各奏各的调,杂乱无章。谁也没有意料到,这件事情却引起了唐朝文化政策的大讨论。就是在这个大讨论之后,唐朝确立的自己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也有了后代我们看到的大量的唐朝的壁画、乐器等等。那么在文化的问题上,唐太宗秉持的是什么观点呢?

  • 向古人学家教_百家讲坛 著/张志君 播/张志君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子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由于孔子一直努力读书,他的学问也越来越渊博。尽管孔子对于改进社会秩序颇有见地,然而,鲁国的国君对于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从此孔子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自孔子30岁起到他72岁去世,他的学生约有三千名,其中有七十二位,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因此,孔子也被后世称为孔圣。孔子二十岁时,得有一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那么,作为一代教育家,孔子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施教的呢?对于当今的父母来说,孔子育儿又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呢?孔子教育儿子是从读书识礼开始的。在他看来,《诗经》中的文章,多半是与修身、齐家有关,《礼》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这些,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活。他的这种“重德教”的教育方法,即后世称谓的“诗礼传家”,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饱读圣贤书的孔子认为《诗经》是一个好的教化工具,“不学诗,无以言”足以概括这本书的巨大意义。而与《诗经》相提并论的便是“不学礼,无以立。”中提及的《礼》。《礼》以《周礼》为代表,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等等,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那么,孔子让儿子孔鲤学习《礼》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不学礼,无以立。”对于当今究竟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伟大的人物。孟子名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372年,与孔子相差100多年。孟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丧父,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儒,多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也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因此被尊为母教第一人,她注重家庭教育的精神,和选择教子的方式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那么,孟母是如何帮助孟子养成诚实不欺的品德的呢?“断机劝学”讲述的是孟母激励孟子发奋向学的故事。“子不学,断机杼”是三字经的文句,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我们更应该想到孟母的伟大,她能把握机会,以活生生的教材,使孟子能领会恒心向学的重要。孟母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那么,孟母“断机劝学”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 戏里戏外说历史之赵氏孤儿_百家讲坛 著/康保成 播/康保成

    在七百多年前的元朝至元年间,有一个叫纪君祥的人,创作了一部杂剧《赵氏孤儿》,这部《赵氏孤儿》,后来和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同时入选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名单,由此可见它的非凡艺术成就。但对于作者,除了姓名之外,史料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我们知道,元杂剧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而《赵氏孤儿》一经上演,就受到了观众欢迎,并且久演不衰。到了清代,它甚至在遥远的欧洲都激起了巨大反响。一直到今天,人们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和上演还在继续。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经典作品。那么,元杂剧《赵氏孤儿》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特点吸引了历代的观众?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它又是靠什么样的主题、精神打动了中外观众的心呢?元杂剧《赵氏孤儿》情节紧凑、惊心动魄,是一部取材于历史著作的戏曲作品,它的故事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来自于两部历史典籍《左传》和《史记》。但是,很早就有人公开质疑“赵氏孤儿”的故事没有史料来源,并对司马迁的记载,进行了激烈批评。因为在先秦时期的史书里,没有“赵氏孤儿”的记载,更没有屠岸贾这个人。虽然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写得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然而人们却没有找到司马迁的写作依据。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写“赵氏孤儿”?康保成先生又为什么说司马迁不可能无中生有呢?从元杂剧《赵氏孤儿》诞生以来,对于它的改编和移植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少剧种都留下了自己改编的成功之作,一直到今天,几百年过去了,改编还在继续。元杂剧《赵氏孤儿》一经上演,就在中国戏曲界成为了备受喜爱的改编宠儿,它不但在时间上穿越古今,也在地域上跨越东西南北。不少地方剧种都对《赵氏孤儿》进行了移植和改编,使得故事的情节和细节更加丰富多彩。那么,历代改编的经典剧目都有哪些?为什么历代梨园名角会争相上演这些“孤儿戏”?2008年,“赵氏孤儿”的故事,再次登上了欧洲的舞台,虽然语言不通,但它依然打动了外国观众,获得了成功。那么,这又是一次什么样的改编?这种改编又究竟有哪些文化思考和独到之处呢?

  • 赵玉平_水浒智慧-梁山头领那些事_百家讲坛 著/赵玉平 播/赵玉平

    《水浒》,一部关于英雄和梦想的奇书,书写了梁山好汉的侠骨义胆、万丈豪情,《水浒》,一部充满了人生感悟的不朽作品,让我们透过风云变幻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去了解和掌握那为人处世的高超智慧和能力。当下,我们经历着日新月异、高效便捷的生命体验,然而在速度与******中,我们却常常一筹莫展,深感困惑与无助。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压力,我们该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身在职场,奋力打拼,我们该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身为领导,我们又该如何赢得下属的尊重,打造出一支高效奋进的团队?当生活中出现这种种疑问,我们究竟该怎么面对?《水浒智慧》——或许能为你找到一把开启心门的钥匙。在《水浒》中,宋江是毫无争议的男一号,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以说是要形象没形象,要武功没武功,然而在英雄辈出的水泊梁山,宋江却受到众好汉的一致推崇,稳坐第一把交椅,事业风风火火,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那么宋江管理团队的能力从何而来?面对突发的意外事件,他又是如何从容面对的呢?在《水浒》中,宋江是毫无争议的男一号,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以说是要形象没形象、要武功没武功,然而在英雄辈出的水泊梁山,宋江却受到众好汉的一致推崇、稳坐第一把交椅,事业风风火火,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若论《水浒》中谁的朋友最多,毫无疑问,此人便是宋江。说来也奇怪,无论宋江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麻烦,都立即会有朋友站出来,拼尽全力帮他过关,最终在众多好汉朋友的拥戴下,宋江成为雄霸一方的梁山头领。这里我们就感到好奇了,宋江这人要文没文,要武没武,形象更是不堪一提,然而就是这位“黑宋江”,却令众多江湖豪杰恭敬有加,即便是在他遭遇灾祸时候,也有人愿意两肋插刀,为他服务,渴望与他交人交心交朋友。那么宋江在做人做事上,究竟有哪些独到的地方,能够赢得众多朋友如此倾心相待?我们从宋江交朋友的高超智慧中,又能获得怎样的启发呢?在单位,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其中有志同道合者,也会有一些我们平时看不惯的人,那么与身边的各类******打交道,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宋江就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不论是得意之时,还是身处困境,宋江都有一整套与人打交道的方法和智慧,正是因为心里牢记这些人际交往的策略,宋江才能在危机时刻,屡获他人帮助,并最终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那么宋江在人际交往中,究竟有哪些宝贵的策略?我们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3/14页 本页 30 本 共 406 本书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