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苏轼有声小说

1/1页 本页 13 本 共 13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到:
  • 苏轼生平简介 著/佚名 播/佚名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 大江东去_苏轼作品配乐朗诵_鲍国安朗诵 著/苏轼 播/鲍国安

    大江东去_苏轼作品配乐朗诵_鲍国安朗诵。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你在任意一本完整的《苏轼(东坡)全集》中都能找到他的文章,苏轼不仅诗词绝代,文章也很厉害。两篇《赤壁赋》就不说了,他还有一篇比较著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应试作文,写得章法井然,水平高。其他的,苏轼还有不少小品短文,我们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是比较出名的,他的游记也很有名的,应该学过一篇《石钟山记》。此外他还擅长策论——当然现在看来这些策论文学价值不如其他文章。苏轼是全才,也写赋文,祭文。如果是想简单读一下,可以看看《古文观止》,里面收录了他几篇比较重要的文章。

  • 林语堂_苏东坡传 著/林语堂 播/佚名

    林语堂_苏东坡传_有声人物传记。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自从1079年3月,苏轼到湖州去做知州。打击也随之而来。苏轼因此陷入了牢狱之灾。后来经过了多方营救。如宰相吴充对神宗进言说:曹操还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苏轼?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病中的仁宗皇后也出面干预。苏辙上书,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赎苏轼的罪。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著/康震 播/康震

    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

  • 宋词三百首_大音版 著/苏轼 李清照 播/张家声 徐涛

    《宋词三百首》一梦近千年,《清明上河图》的“容颜”已老,而宋词读来依旧余香满口。只是用现代高科技CD“含华咀英”,那图、那文、那声、那情,总让人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图文俱佳。名家朗诵经典聆听,每首词都刻写在古色古香的CD设计的版面上,并附有词学常识、作者简介、词语注解和言简意赅的赏析、古人辑评供您好研习。以悦耳动听的古典主义为背景,每首词都配有情真意切的普通话朗诵,让人再次聆听到千百年前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急管繁弦,浅斟低唱。

  • 大江东去_苏轼诗词文欣赏 著/苏轼 播/张家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移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他的《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等作品,在古代散文中,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苏轼今存诗歌2700多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彩。

  • 大江东去_苏轼作品配乐朗诵 著/苏轼 播/丁建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儿童学宋词 著/柳永 苏轼 等 播/佚名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可以同唐诗争雄竞胜的是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一座灿烂夺目的丰碑。 词,就它的内容来说就是抒情诗,是诗的一种;词人也就是诗人。但就体制说,词比诗要复杂。饲原来本是曲子词、歌词,是为乐曲配唱的,写词都是就谱填词,后来才发展为—种独立的文体,不一定为歌唱所用了。词的发源可以追溯到隋代甚至六朝梁代,但词的正式兴起是在唐代。到了宋代,词发展到鼎盛时期,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倡优歌伎,都争相写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极多。有声小说_有声读物_在线收听_下载_mp3_wma_语音_音频_朗诵

  • 古词精选 著/范仲淹 苏轼 等 播/佚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宋辽金元文学_宋代 著/苏轼 秦观 等 播/佚名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 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 风采中华_彩色宋词 著/苏轼 陆游等 播/霗飓離帥貭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全宋词共收录21050首。据《旧唐书》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 天地一文人_苏轼 著/黄玉峰 播/黄玉峰 今波

    宋朝是一个充满近现代气质的时代,伟大的宋词伴随着北宋的烟云。那时无以数计的文化伟人先后出没在宋朝的天幕上。苏轼是谁·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是一个辽远的象征,一个我们念念不忘的契机。激越的华章、低回的忧郁、慈悲的心肠、快乐的歌声,达则为民为国为己,穷也为己为民为国。随遇而安、随缘而适、任运顺时,无可无不可。如果不是出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我们很难想像,为什么苏轼在那些受屈辱、受迫害、艰难困苦、狼狈不堪的日子里,仍然活得那样有滋有味、一丝不苟。本书是《文化中国》书系中的一部,也是黄玉峰老师继《说李白》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着重评价了苏轼身上所具有的“现代精神”,高度赞扬了他“不随”、即独立、不随波逐流的人格。读《说苏轼》,不仅能增加对苏轼的了解,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 苏轼 著/佚名 播/佚名

    本书

1/1页 本页 13 本 共 13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