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最后的八旗有声小说

1/1页 本页 3 本 共 3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到:
  • 最后的八旗3末世之光 著/赵力、张育新 播/周建龙

    《最后的八旗3末世之光_军事历史有声小说》以嘉庆年间京旗双城堡屯田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不工不商不农的八旗子弟们重回故里后的浴火重生。小说共分为三卷:最后的八旗1拉林河阳、最后的八旗2通天神树、末世微光。小说以穷困旗人行刺嘉庆开篇,按照历史上真实的双城堡屯田的发展脉络,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创作之前,作者查阅研读了大量史料,走访了许多当年屯丁种地的京旗屯丁的后裔们,使小说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细节的真实统一。北京的一位资深编剧读后赞扬说,这部书的厚重,在于它突破了清代题材小说囿于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某个行业的局限,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走向。最后的八旗3讲述的是光绪皇帝宣统年间的古城子,传统道德的堤坝轰然垮塌。贪官索要万民伞,村愚把落草为寇当成乐子。甲午之衰,光绪奇灾,俄人筑路,两次跑毛子,宣统鼠疫浩劫。在重重叠叠的天灾人祸中,义和团如何血染沙场?教育改良如何推进?在朝廷不拨一两银子的情况下官民怎样扑灭鼠疫?在最黑暗的时刻,古城子发出了末世之光。小说最后的八旗3对于在历史大潮中人物命运的不能自主和对命运的抗争的表现是深刻的。而在满族民族性格的挖掘方面,首先是巴图鲁英雄主义精神。满族是尚武的民族,追求自由和独立,在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的过程中不失根本,正直而不怯懦,义气而不背叛,勇敢又不失智慧,在抵抗外敌剿灭悍匪和面对强权时,敢于抗争不怕流血牺牲绝不低头,小说中的人物姜六格、图里琛,百岁子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面也暗含着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建和弘扬的现实需求。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也是具有当代价值的,继承传统,团结和包容,借鉴和学习,在满族建国到衰亡及至古城子人民百年的荣辱,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延宕过程中都是有所思考的,不论是满族内部的团结,还是和兄弟民族的团结,都是意义重大的。古城子不是天外桃源,却是一家一国自成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没有包容精神的内在力量依托,不要说百年传承,就是一天也要乱成一锅粥的。再有就是自强进取的奋斗精神,古城子开堡垦荒的艰难历程,不是富俊将军一人之功,各种焦头烂额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最终要靠古城子人民艰苦奋斗和目标的明确。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存环境不退缩,不怨天尤人,不彷徨等待,继承下来对于我们现在的民族振兴也是内驱力之一。当然大多数精神财富不是满族所特有,只不过在回望历史时一些方面有所凸显,且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正能量精神之中。最后的八旗3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一定要继承,而在糟粕方面小说是有所影射和提醒的,必须剔除。虽然有些问题在现实存在中没有完全解决,但思考是必要的,民族振兴的问题是自醒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物质财富的积累只是基础,而拔升的关键是精神的脱胎换骨和凤凰涅槃。这就是故事的思想性带给我们的意义所在。

  • 最后的八旗2通天神树 著/赵力、张育新 播/周建龙

    最后的八旗2通天神树_军事历史有声小说,周建龙播讲。小说不能只停留在讲述层面,蔓延开的画面感和拔升起的立体感,需要工笔描摹出细节,这部小说无疑是在描写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百万字的长篇不可能是只有一条线索的单一故事,在众多曲折故事指向同一母题的过程中,人物的鲜活尤为重要。所以,詹姆斯N弗雷说:“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石,小说的构思就来源于此。”最后的八旗以黄五爷为精神代表移民古城子的旗人大约有三部分。一部分是从黄五爷延续到穆隆阿及溥泉的京旗知识分子再加上军旅中的人物,他们心胸开阔,作为洒脱,不媚上欺下,为民请命,为百姓散财,为家国分忧,修自身成大善彰显了民族文化上的高贵气质。一部分是以双录为代表的盛京旗人,先尚武后修文再经商,虽然沾染些许八旗子弟驾鹰走马的浪荡习气,却能改过自新由懒散到勤苦,创下家业后扶危济贫,为古城子筑城修庙,为死难将士恤祭,为乞丐谋正当出路,是古城子辛劳务实的中坚力量。第三部分是来自吉林穷丁的小人物,愚昧中有可怜之处,初不识稼穑,后勤耕度日的贫苦旗人。他们是天灾人祸兵匪之患中受害最多的弱势一群,也能在凄惶中由渔猎事农耕,果腹后融入历史大潮,几乎是古城子各种矛盾中创造历史又被历史裹挟的部分。而以余老举人为代表的民人知识分子,及其从事士农工商的子孙,虽多无大恶,却有个别的文化上的狭隘,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民族性格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及面对戕害时的明哲保身和懦弱不争,与现今尊崇成功学的一代是一脉相承的。至于古城子军政首领走马灯式轮换中人物样貌的各个不同,古城子由蛮荒走向富庶繁荣再到衰败的各色小人物:旗兵,乞丐,***女,艺人,小商贩,土匪,俄国铁路工人,日本间谍等等,虽不是全都重笔细描,却也各个鲜活如站在我们面前,仿佛就是现世众生相的百年轮回。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塑造不是千人一面的,在某个人物的细描上,性格的多面性是决定人物命运的。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双录就是一个典型,学人像人学鬼像鬼,虽一身毛病却心有大善,虽聪明伶俐却牺牲于偶或的愚昧,从而完成了作者的创作初衷,人性中的真善美得到了弘扬,假恶丑遭到了鞭挞。另外,小说中家族延续的线条加上姻亲关系,形成了《红楼梦》般的家族谱系,可以描画出一个或几个世系表格,百多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白鹿原》般各个活灵活现,完全可以复制出呼之欲出的群雕。作者在复杂宏大体系的建构中,体现的驾轻就熟和人物的精雕细刻无疑是有着非凡功力的。

  • 最后的八旗1拉林河阳 著/赵力、张育新 播/周建龙

    最后的八旗1拉林河阳_军事历史有声小说,周建龙播讲。在当下的国内,如若不把网络写手的作品算在内,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还是有一些的,最近出版的赵力和张育新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八旗》就是其中卓异而又颇具特色的。这部三卷本的厚重度不需从量上进行统计学的查验,它在民族性的题材上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往帝王将相传奇的桎梏,把小人物命运的真实楔入了生存和灵魂的真实,对历史材料的发掘和故事的巧妙勾连丰富而又充满智性,在满族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思考方面有着醍醐灌顶的启示,读者如果有耐性深入其中,百万字的内容根本不构成阅读挑战,而是一种令人回味引人深思的精神享受。和散文家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不同,小说家是在讲述存在中发生的故事。最后的八旗这部小说以嘉庆王朝到宣统百余年国家的兴衰荣辱为大背景,以几大家族百年历史中的人物命运为主线,讲述了八旗子弟拓土垦殖的辛酸血泪和浴火重生。讲述过程中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语言上的异彩纷呈。当然,全视的角度容易展开,其优势在于把握重大题材时的宏阔和绵延,这样叙述者的语言也便于通脱劲道充满张力。全书读下来,仿佛倾听一位历尽沧桑豁达的老者在说故事。夹杂其中的已经融入满语音译词汇的东北方言,顺畅而又奇异,对于东北读者来说亲切而不油滑,真实而不拖沓。里面的俚语谚语俗语和歇后语在对话中彰显了人物的个性和引人联想的人物关系和矛盾。东北方言中遗留下来的土匪黑话和俄语音译词汇还原了历史,还有童谣的草蛇灰线作用使故事的延展不显生硬……所有这些都在抵抗语言霸权潮流中的陈词滥调和网络用语的无厘头粗鄙。所以,这当然不是一个落俗套的文本,史籍原文的有据可查,诗词歌赋的有根有梢,京戏皮影唱词和清音子弟书原文,往来书信及公文布告文体的真实可信等等,都百科全书式的再现于文本之中,加之一些神秘事件附着的魔幻色彩,又使这部现实主义作品有了某些现代和后现代的先锋性,是所有的语言元素组成的没有碎片化的雅俗同体,局部化入整体时又密不透风,简单自然不留痕迹的功力没有丝毫匠气,可能是故事讲述者洗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

1/1页 本页 3 本 共 3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