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李鸿章有声小说

1/1页 本页 11 本 共 11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到:
  • 张鸿福_李鸿章3之帝国烽烟 著/张鸿福 播/仲维维

    张鸿福_李鸿章3之帝国烽烟。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军力大增,拥有了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可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列强完全认清了大清的不可救药,侵吞中国的野心疯长。随后李鸿章出使俄国,为制衡日本签订中俄密约,并游历欧美、开阔眼界。长期的民教相仇、华洋积怨,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为国家计,谋求东南互保。两宫仓惶西逃,推出李鸿章收拾残局,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忧愤而死。这一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明显降低,帝党与后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国家力量更加分散,国策不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李鸿章深深感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个可做砥柱的中枢来领导,自强难求,保国也难。他笔下的人物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体现了生活本身的真实性,有着来自生活地层深处的生机和活力。如果说2005年推出的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已经显示出他对民族历史的反思和深切关注,那么随后的一系列作品更显示了他对历史、现实生活的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

  • 张鸿福_李鸿章2之洋务巨擘 著/张鸿福 播/仲维维

    张鸿福_李鸿章2之洋务巨擘:记叙李鸿章出任天下督抚之首——直隶总督二十五年,长期影响着大清的军事、外交和洋务。他痛感大清积弱不振,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千方百计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与列强的差距。在经历了日本侵台、俄罗斯强占伊犁、法国进攻越南等战事后,他深感海洋武备的重要,以敏锐的目光,强烈的责任感创办了大清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 张鸿福_李鸿章1之平步青云 著/张鸿福 播/仲维维

    张鸿福_李鸿章1之平步青云。该书精雕细刻地描写了不少当时所特有的社会生活图景,穿插着对战争、外交、洋务运动、******、商界、教会等的大量描绘,俨然是一部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画轴,书中以李鸿章的足迹为经,描写了安徽、江苏、湖北、山西、直隶、广东、山东、贵州等众多地区的瑰丽风光、奇特物产、民情风俗,这些精彩的描写与书中紧凑跌宕的故事情节融为一体,让整部小说多了几分市井气息、地域风情。《李鸿章》(全三册)是作者“近代名臣系列”历史小说之一,客观、生动、真实的反映苦难深重的中国近代的耻辱与光荣,压迫与反抗,成功与失败,迷茫与探索,警示现代,启迪未来。第一册《平步青云》:主要记叙李鸿章为保卫上海,千里运兵赴沪;在上海三战三捷,出任江苏巡抚;创办近代军工企业,以洋***洋炮装备淮军,收复江苏失地,封肃毅伯、太子少保。后因曾国藩剿捻无功,李鸿章代师平定捻军,晋升协办大学士。由此,淮军崛起。李鸿章通过******内乱而平步青云,勇于任事、不惧困苦、不畏人言、坚持已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人不究细故,只重其长,不重其德,使他帐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通达实用人才,但这也埋下了文官多贪墨之辈、武将多怕死之徒的隐患。

  • 梁启超_史海回眸李鸿章 著/梁启超 播/佚名

    梁启超_史海回眸李鸿章_有声人物传记。李鸿章是个极具争议的任务,毁誉参半,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位人物,我们更应该客观的评价,否则不管偏向哪种个人情感,有声小说网小编认为:对他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我们自己给出的评价也是有失偏颇的。然而梁启超先生是怎样看待李鸿章时代的呢?让我们翻开梁启超所著《史海回眸李鸿章》这本书。作为推崇变法维新一派的关键人物,梁启超与李鸿章保皇派大佬,就政治关系来说,应该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史海回眸李鸿章》一书中,梁启超可以说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李的。书中绪论的第一句话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肯定的。但是合肥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错,还是错大于功呢,就待看梁启超先生具体怎样看待他功过之间的关系。不过史海回眸李鸿章中也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是在中国近代国家衰落,外来入侵频繁的国家现状下,却同样处在是中国封建史上******集权的顶峰的这种时局造就的英雄。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可是从李鸿章的洋务生涯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只应该属于前者,不是后者。因其处在那样的时代里,他的许多决策我们都可以理解,因为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是我们正处在他那样的位置,对于各国的侵略,我们是战是和呢。而且我们也不能否认李鸿章是有智慧的一个人,可惜的是遇到了不好的时代,他不能一展身手。然而史海回眸李鸿章的过,那几次和议,签了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国民就把所有国破家亡的愤怒、怨恨都集中到他身上。所以梁启超在书中无一处没有透入出对绝版李鸿章的才能的敬佩,对他的遭遇的悲惜。

  • 李鸿章时代 著/王鼎杰 播/庄兵

    王鼎杰:什么时代呢?这本书就是认为在李鸿章执政北洋的这个时间,1870到1895年是重要的时代,正好赶上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战略机遇。同时日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中日两国在东亚竞争,谁先完成这个战略转型,谁成为东亚崛起的主导性国家,这样一个时期,有重要意义,堪称是一个时代。为什么命名为《李鸿章时代》?李鸿章对这样一个时代的巨变有很深的体悟,他把握得非常深。1870年,他正好出任总督。1895年,宣告这个时代结束,正好美国GDP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是很有象征性的两个点。李鸿章这个人在他那个时代来讲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一生的成败成为那个时代成和败的缩影。《李鸿章时代》一书从1870年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生的一件大事讲起。在大清国,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在欧洲则爆发了普法战争。1895年,太平洋的两岸同样各发生一件大事。在西岸,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李鸿章被撤销直隶总督一职;在东岸,美国的GDP总值第一次超越大清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从1870年到1895年的26年,是李鸿章主政北洋,“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26年,也是全球权力格局巨变的26年,更是晚清错失战略机遇、加速进入下行曲线的26年。其间之内政外交,无论是成是败,为是为非,李鸿章都扮演了核心角色。因而,这26年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李鸿章时代。如何认识这样一个时代?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给出的答案:“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本书广泛搜集中、日、法等多国史料,以19世纪后期的国际格局巨变为背景,以日本入侵中国台湾、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三大事件为波峰,穿插李鸿章主持的内部变革,强调从大历史与大战略的双重视角,全新解读这段似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其实依然非常陌生的往事。

  • 李鸿章发迹史_达威版 著/汪衍振 播/达威

    《李鸿章发迹史》:讲述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从政40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李鸿章似乎拥有一种对时局和人心的预判能力,无论对手设下多么阴险而密不透风的陷阱,他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在复杂险恶的政局中,他总能准确嗅出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并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成为自己的保护人。本书为您全面揭开大清第一权臣李鸿章,40年稳如泰山的为官之道。读完本书,您将深谙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都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

  • 是是非非李鸿章_文化中国 著/魏润身 播/魏润身、今波

    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清******和英国签订了《烟台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必须派高官出使英国赔礼道歉。可是在当时离开中国,到外国当使臣,那是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因为中国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华乃“礼仪之邦”,除了中国,其他所有国家都是“蛮夷之邦”。谁若是去当驻外大使,那将注定身败名裂,遭到千夫所指。然而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究竟是谁最终成为了“替罪羊”,成为中国驻英国公使呢?千夫所指的驻外公使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而李鸿章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 李鸿章发迹史_艾宝良 著/汪衍振 播/艾宝良

    从政40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李鸿章似乎拥有一种对时局和人心的预判能力,无论对手设下多么阴险而密不透风的陷阱,他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在复杂险恶的政局中,他总能准确嗅出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并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成为自己的保护人。本书为您全面揭开大清第一权臣李鸿章,40年稳如泰山的为官之道。读完本书,您将深谙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

  • 血色黄昏_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著/佚名 播/佚名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 绝版李鸿章 著/张社生 播/佚名

    李鸿章是晚清帝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他曾数度出洋考察,而且总揽清朝外交,跟外国人交道最多,百年前的一次次近距离接触,留下了李鸿章不为中国人所知的形象、生活细节以及趣闻轶事,让我们仿佛走近历史,走近李鸿章身边,看到了他真实的侧影。有声小说_有声读物_在线收听_下载_mp3_wma_语音_音频_朗诵

  • 合肥李鸿章 著/刘申宁 播/刘申宁

    谈到李鸿章,有人说他是大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政治能臣、是满清的三杰之一。真实的李鸿章是什么样的呢·也许,甘坐板凳十年冷,花费了15年时间和心血研究李鸿章的历史学者、近代史专家刘申宁教授,可以带着我们——拨开历史迷雾走进李鸿章作者简介刘申宁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多年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1991年开始,专门从事李鸿章研究。

1/1页 本页 11 本 共 11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