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的《淮军四十年》结束正好是王树增《1901》的开始。一南一北的两位非虚构现代历史作家是如何架构复杂多变的现代历史现实,如何表达至今仍影响中国现实的话题:军事强国,传统与开放;中朝关系,中日关系,中法关系的处置;多重因素给中国带来的困局,和悲惨的记忆的,几年前编辑过《1901》,现在又编辑《淮军四十年》,两书对比读很有意味。
王树增和季宇都是严肃的非虚构历史作家,他们观察历史有各自的策略,有各自寻找历史焦点的路径。他们用各自的叙事风格展现出历史的丰厚。
王树增说,没有李鸿章的中国近代史,一定是残缺的历史,也是无法叙述的历史。的确,李鸿章对近代历史的影响超过了国界,也超过近代,他背负着很多民族的情感和历险,最后又被抛弃在历史主流评价之外。李鸿章是这两部作品言说的主要人物。
两部作品都写中国1901年前的社会变局。《淮军四十年》写变中之变,变中之艰难,写李鸿章等人物,如何置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如何困顿,如何突围。《1901》写变的轨迹和变的失控,写各色人等适时登场,又以各样的姿态转战朝野,一切转瞬即逝,历史如鲜花烈火,缭乱纷呈,变数难定。
《淮军四十年》中的李鸿章从公元1861年在上海受太平天国军围攻危在旦夕之时,奉命拯救上海,他仓促组建起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的出现改变了上海的命运,这些安徽来的“大裤脚蛮子兵”阴鸷凶猛,拼死向前,“居然以三千胜十万”,淮军名声就此确立,而上海也成就了这支军队。此后不久,这支初建时只有十三营六千五百人的队伍便迅速崛起,并取代湘军,成为晚清最大的军事集团和政治集团,并影响了晚清历史长达四十多年之久。李鸿章从政之初就内剿外征,无一日不在征战中,无一天不在血腥里,好端端一个乱世书生,翰林变绿林,被洗练成气吞山河的将军,心狠手辣的刽子手,八面玲珑的外交家,眼界开阔的实业家,自强运动的领袖,适时造化,不待天数。不独李鸿章,大清淮军的各路大员几经沉浮、久经沙场、伤痕累累,其荣辱兴衰莫不是历史大环境或暗或明的光束。